婚姻危机者的心理疏导
社会心理因素对的影响,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。婚姻危机作为一种影响心理的社会因素,当然可能会给当事人带来种种负面的影响。
女由于本身心理应付机制的脆弱及在婚姻危机中的易伤害,所以她们这时的心理应激过程便格外引起世人的关注。
笔者不久前便先后接受了三位婚姻危机的中年女士的心理咨询,她们的情况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例一,38岁的宋女士的丈夫是某公司的经理,半年来,她发觉其夫生活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,每晚不是在电话中与人“调情”,便是单独驾车外出,直到下半夜才归家,这段时间他们无法过正常夫妻生活。每当她问及丈夫这些行为时,丈夫总说有事或笑她“神经过敏”。为了顾全丈夫的面子,不便进行太公开的追查,以致疑团难消,寝食不安,渐生离异的想法。
例二,陈女士30出头。丈夫本是中学同学,自“第三者”介入一年多后,丈夫对她的态度便恶劣得无以复加,打骂折磨已是家常便饭,身上至今伤痕累累,无法上班时只好胡乱弄些病假单去掩饰,目前她正为而焦灼,因为她舍不得4岁的儿子。
有关于无性婚姻的调查
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带领36名研究员,历时一年,进行了一次全国范围的随机抽样调查。在全国城乡60个地方对3824位20岁到64岁男女的性生活状况进行了了解,得到的结果是:在已婚或同居的男女中,每个月连一次性生活都不到的人超过1/4(287%
例三,章老师身体欠佳,年近40。1993年离婚后仍与前夫生活在一起,三个月前得悉前夫已另觅新欢,顿觉“感情休克”,后悔不已,内心无法释然。
离婚的原因固然有多种,例如经济问题、问题、子女问题、打骂虐待、家务分担、志趣差异,但“第三者”的介入往往是破坏力最大的因素。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婚姻的裂变大体经历五个阶段:即纠纷、戒备、裂痕、犹豫和破裂。纠纷即矛盾的产生;戒备指各自留一手,不再坦诚相待,开始提防对方了;裂痕指已到了离心离德的地步;犹豫则指离异前的思想斗争。犹豫期的长短不一,年轻、冲动性强者较年长、修养高的人要短些。焦虑症状在犹豫期中表现得尤其明显;破裂当然是指分道扬镳、各奔东西了。
上述例一是处在一、二阶段之间;例二显然是在犹豫中;例三则是面临破裂后的心理调适与重建。
对于这三位咨询者,我均鼓励她们向医生、知心朋友和家人尽情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,同时向她们指出,不良情绪若得不到及时宣泄的话,是会积郁成疾的,很多心身疾并神经症,甚至是重性精神病往往是这样诱发的。接着是提高她们的理性认识,让她们知道,生活中的挫折是难免的,离婚也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情,应争取必要的社会支持,有信心渡过婚姻危机的难关。此外,给予适当的抗焦虑药物服用,帮助改善睡眠和情绪也是不可缺少的。